首页 > 机构概况 > 正文
党史中的双拥经典(五)
时间:2025/1/10 来源:本站

《十送红军》



“一送红军出大山,秋风细雨正绵绵。前方便是长征路,十万阿哥已并肩;二送红军湘江岸,江边丝柳风吹乱。当年种子长成时,江北江南金灿灿;三送红军在路边,路边苞谷展愁颜。亲人此去隔消息,万里关山几时还……八送红军行大道,明年指望传新报。情深骨肉怎能忘,心像黄连颜在笑;九送红军到路旁,无言望断远天长。此时不愿敲锣鼓,怕惹亲人泪满眶;十送红军望月台,阿哥去意久徘徊。凯旋奏起团圆曲,革命成功报喜来!”


这首承载了那代人太多记忆、柔肠百转的甜美红歌,歌词荡气回肠,曲调委婉,充满留恋、期盼、祝福之情。它反映的是中央红军告别苏区进行长征时,当地人民含泪相送的感人场面;记录了人民军队与老百姓之间的红色温情。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此时的红军已经与苏区的老百姓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情厚谊,当得知部队要转移的消息,战士们是多么的不舍,群众是多么的难受呀,再加上许多战士原本就是当地人。据统计当年赣南苏区参加红军的多达33万人,几乎每家每户都有男丁加入红军。故土难离,更加难舍。

当年苏区群众踊跃支前送给红军的草鞋、帽子、毛巾等日常用品

这首穿越时空、家喻户晓的《十送红军》,是如何创作出来的?据悉1961年,时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向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布置任务,要求在三个月内创编《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当时文工团创作室的朱正本和张士燮一起来到江西采风。回到北京后,张士燮负责剧本创作,当他写到第四场红军长征时,感到需要有一首歌曲来表达人民群众送别红军时那种恋恋不舍的心情,于是把搜集到的多首有关送红军的江西民歌综合起来,形成《十送红军》的歌词。朱正本则以赣南采茶戏为基本曲调,又借鉴了西洋音乐回旋曲的形式,改编创作出《十送红军》婉转优美的曲调。

1961年的八一建军节,《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上海与军内外广大观众见面,《十送红军》等歌曲得到一致好评,颇受观众青睐。当时《解放日报》评论说:“《十送红军》是一首壮丽的抒情诗,一阵阵歌声,一滴滴眼泪,充分表达了根据地人民和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人民对红军战士早日胜利回家乡的坚定信念。”

来源:《中国双拥》杂志


机构概况 | 工作动态 | 领导关怀 | 双拥简报 | 拥军视点 | 会员风采 | 政策之窗 | 入会申请 | 版权声明

地址:徐州市云龙区新安路1号 电话/传真:0516-80807003 邮箱:1184643761@qq.com

苏ICP备2021033883号-1 苏公网安备 32030302000940号

Copyright 2021 徐州市爱国拥军促进会 版权所有